一根鹅毛多少钱

农资资讯027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全诗是什么?

首先这不是诗,是歇后语出处徐谓《路史》 由这一句转化而来:“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一根鹅毛多少钱,第1张

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释义: 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故事: 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 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 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千里送鹅毛的由来?

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名贵的天鹅。他想讨好皇帝,便派人去京都给皇帝进贡天鹅。

被派去的人叫缅伯高,他一路走一路想:京都是个什么样?一定是个很大很大的地方。皇宫是个什么样?一定是很高很高的宫殿。当时正是六月天,天气炎热,气温很高,一路上缅伯高小心翼翼,生怕出事。他想要把天鹅进献给皇上,那么这只天鹅一定得洗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于是他一路走一路找有水的地方,正好路过沔阳湖,他便下湖给天鹅洗澡,洗着洗着,天鹅边叫边抖动翅膀,一不小心,天鹅飞走了。他急忙去抓,可天鹅展翅高飞,天上只落下一根鹅毛。缅伯高无可奈地捡起这根鹅毛。没有办法,他只好拿着这根鹅毛去见皇帝。

到朝廷之上,缅伯高双手捧着鹅毛,把沿路经过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又吟诵了一首诗: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铙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见他忠诚老实,便留下鹅毛,让他回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千里送鹅毛"这一谚语来说明礼物虽然微薄,但情意深厚。

王羲之的故乡传说?

千里送鹅毛

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在月光下独个儿在山阴道上散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嘎、嘎、嘎”的鹅叫声,他听了一惊,心想:这一带人家少,哪来的鹅呢?

于是王羲之顺着鹅叫声慢慢向前走去。走了一阵,他忽然发现前面疏疏朗朗的山竹林中有座寺院,门前放着只鹅笼,一只白玉似的长颈大鹅正在笼里叫唤。王羲之走上前去,越看越喜欢。

看了好一会儿,王羲之才见寺院里有灯光,就慢慢走了进去。只见在一盏小小的油灯下,有个老道士正在埋头磨墨。王羲之一直走到他跟前,老道士才发觉,惊讶地问道:“王右军么!怎肯光临的呀?坐,坐,请坐!”

王羲之在一旁坐下来一问,知道老道士正想抄《黄庭经》(道教的一部经书)哩。老道士叹了口气说:“年老啦,眼睛不济事,写不好哩!”

王羲之听了很同情,就说:“我可以代劳一下么?”老道士高兴极啦,连连说:“好好好,太好啦!”

王羲之提起笔,只觉得眼前一片银光晶亮;又发觉黄绸细腻、润滑,很是中意。因此个个字都写出了精神,笔势放纵舒缓,秀丽极啦!王羲之一口气写好了《黄庭经》,天都快亮了。老道士连声作谢。 王羲之告别出来,老道士送出门外,打开鹅笼,抱起鹅,交给王羲之说:“山阴道士今飞去,人间留得《黄庭经》。把这鹅儿酬谢给你吧!”

王羲之笑笑,抱起白鹅朝家走。走走想想,想想走走,老道士这两句话多怪呵。他再回头一看,哎呀呀,什么竹子、寺院、鹅笼、道士,都没啦!他心里一惊,手一松,那只鹅便飞入天空。原来是只天鹅呵!王羲之隐隐约约望见老道士骑在天鹅背上,向他招手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王羲之再仔细一看,自己手上捏着一根鹅毛!原来老道士是仙人变化的,要王羲之抄写《黄庭经》的哩!

打从那时起,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便出了名,一下子就传播开啦。可惜后人所见到的抄印本,都已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写的《黄庭经》,给仙人带到天上去啦。

千里送鹅毛,水远路迢迢?

据<路史>记载,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爱戴,特派部署缅伯高带着一批宝物和一只长的十分可爱的天鹅,去京城朝见唐太宗。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到了湖北沔阳湖边时,他见白天鹅非常口渴,便放它到湖边去饮水。谁知,白天鹅饮足水后,就展翅高飞而去。缅伯高赶紧扑上去,却只抓住了一根鹅毛,这可把缅伯高急坏了,他想来想去,实在无计可施,只好把根鹅毛用锦缎包好,并写了一首诗去见唐太宗,诗; 天鹅贡唐朝, 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 倒地哭号啕, 上复唐天子, 请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 千里送鹅毛。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佳话就流传下来。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出自哪里?

出处徐谓《路史》,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典故简单说就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西域回纥国使者缅伯高之间的故事。就是缅伯高运送贡品的途中,有只珍禽白天鹅飞了,而缅伯高只抓住了一根鹅毛。后来朝见唐太宗的时候,缅伯高就用这根鹅毛和一首诗得到了唐太宗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