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天敌

农资资讯018

蝗虫的克星有两大类,一是蛙类,二是鸟类。其中蛙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和蝗虫生活的生态环境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蛙类是蝗虫最主要的克星,不过除蛙类外,蜥蜴、蜘蛛、螳螂等动物也会捕食蝗虫。蝗灾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很多,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它。

蝗虫怕火么?蝗虫还怕什么?

在贪得无厌的饥饿和风力的驱使下,蝗虫群向西方和东方迁徙。索马里和巴基斯坦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如果不加以控制,到6月份蝗虫数量可能会增加500倍。

蝗虫的天敌,第1张

如此多的蝗虫会给面临灾难的国家经济带来很大的灾难。印度、巴基斯坦、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和苏丹的农民面临着一个令人紧张的季节。

在生物学家的分类学中,蚱蜢和蝗虫之间没有名义上的区别。蚱蜢成群结队时就会变成蝗虫。蝗虫有12000种,只有20种能够表达变成成灾的蝗虫。

行为改变的原因仅仅是蝗虫密度。对沙漠蝗虫的研究表明,当蝗虫成员彼此近距离接触时,它们的身体会充满血清素,它们会变得更强、更具攻击性和更具社会性。从科学角度来说,它们变得更加“合群”。蝗虫群像一群暴徒,它们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作为一个整体,可以飞向任何一个有食物,适宜繁殖的地方。而单独的蝗虫不成气候,它害怕一切捕食它们的东西,比如鸡鸭、野鸟、螳螂等天敌,害怕火、水、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遇到人类,它们也会赶紧蹦开或飞走。

沙漠蝗灾是一种间歇性的恐怖。去年,它从埃及穿过红海进入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西部,在年初,蝗虫吞食了阿联酋南部城市的许多椰枣。沙漠蝗灾被记录可以追溯到法老时期的埃及。对中东和北非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悲哀的预兆,因为蝗虫一直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

像大多数昆虫一样,蝗虫比人类早几亿年。在这段时间里,蝗虫与其他动物共存,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因为,人类是第一个耕种的动物。一万年前,当人类从地里拔出他们的第一批庄稼时,人类把卑微的蚱蜢变成了可怕的蝗虫。以前只是生态系统正常部分的东西变成了瘟疫,因为人类失去了一些东西。

在中东和北非,蝗虫的自然分布范围超过2900万平方公里,该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政治合作,无法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类是否应该寻求彻底消灭蝗虫。也许我们应该。落基山蝗虫是一种北美蝗虫,它在1875年创造了一个长约3000公里、宽不到200公里的群体,在20世纪初灭绝了,当时的环境对许多昆虫学家来说仍是神秘的。或者,有人推测,由于美国定居点的扩张,蝗虫的筑巢地消失了,这只是把它压制到了被动的蚱蜢状态。

人类文明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鼓起勇气找到另一条前进的道路。一些研究人员希望开发一种能够抑制蝗虫血清素产生的化学物质,有效地使蝗虫屈服。

野生蝈蝈的天敌?

有很多种。

野生蝈蝈作为一种昆虫,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以其为食物的天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蝈蝈的天敌:1. 鸟类:许多鸟类,如知更鸟、斑鸠等,会捕食蝈蝈。

它们以蝈蝈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2. 爬行动物:一些爬行动物,如蛇、蜥蜴等,也是蝈蝈的天敌。

它们会主动或被动地捕食蝈蝈。

3. 鱼类:在水域中,一些鱼类,如鲤鱼、鲈鱼等,也能以蝈蝈为食。

4. 其他昆虫: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还有一些其他昆虫也以蝈蝈为猎物,如黄蜂、蜘蛛等。

由于众多,这也是蝈蝈在自然界中的一种平衡机制。

这些天敌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蝈蝈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蝈蝈也会采取一些生存策略来逃避天敌的捕食,如迅速逃跑、进行伪装等。

蝗虫防治的最好方法?

改造蝗区生态环境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利用好当地优势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蝗虫种群的能力。

(4)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对重点内涝蝗区可采用“上粮下鱼”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抑制飞蝗种群密度。对较稳定的蝗区,可通过飞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强草场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盖度。?

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一般将严重发生的蝗虫防治适期定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

蝗灾的时候蝗虫为什么有毒?

那是因为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

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很多农药属高效低残留药物,可在蝗虫体内残留,为稳妥起见,不要吃太多。蝗灾的发生和环境的破坏、天敌的减少都是有很关系的,所以保护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是迫在眉睫的。